曾几何时,温格曾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——“英超冠军比欧冠冠军更重要。”这句话在国外也激起了不少议论,尤其是在那些没有太多欧冠高光时刻的教练眼中。其实,这不仅仅是国内的酸葡萄心态,更反映出一些豪门俱乐部对双线作战压力的无奈。回溯历史,阿森纳在2005至2006赛季曾闯入欧洲冠军联赛决赛,但那已是很久以前的故事了。彼时,阿森纳在英超中与曼联争夺榜首,荣誉满载,而在欧冠赛场上,他们虽打法华丽,却也脆弱易折。
我始终无法认同温格的这番言论。不可否认,欧冠改制后,对许多豪门来说,获得这项赛事的荣誉就像是终极追求。几乎没有哪个豪门会对“欧洲之巅”视而不见,从财务角度看,欧冠带来的收益远远超过联赛奖金。这就造成了一种“双线竞争”的尴尬——如果只能选择其一,豪门们一定会偏向欧冠,因为它意味着更多的收入和更高的声望。
例如,利物浦即使在联赛积分遥遥领先,也不会乍然放弃欧冠去专注联赛。巴塞罗那的例子尤为典型——他们在国内、国际赛场都志在必得,即使在国王杯决赛击败皇马后,也没有放松警惕,勇敢迎战欧冠半决赛的强敌国际米兰。而此时的国际米兰则陷入内忧外患,刚刚遭遇联赛两连败,士气受挫,但他们仍奋力拼搏,因为欧冠是唯一希望。
从过去的几个经典赛例来看,这样的败局变成决赛的引擎也并非偶然。例如,2008-09赛季,切尔西斯坦福桥惨案成为他们晋级欧冠的重要转折;又如2022-23赛季,阿森纳在后半段的失利反倒鞭策他们更坚韧地追逐梦想。上一轮大巴黎也经历了类似情况——在法甲已经提前锁定冠军后,他们居然就在联赛中遭遇两连败,但这并未影响他们闯入欧冠四强。相较之下,他们还能早早收力,将所有精力用在欧洲赛场。
这些现象表明,一些顶级球队在冲刺欧冠的同时,面对国内联赛的挫折似乎变得并不那么重要:因为他们知道,联赛的失利反而可能激发他们的斗志,成为迈向皇冠的“垫脚石”。实际上,联赛两连败或胜率低迷,往往促使球队更加集中全部资源投入到欧冠,而这样的“舍得”,也许正是成功的关键所在。豪门的平衡点在哪里?在能不断突破自我的同时,懂得舍弃与坚持,才能真正站在欧洲之巅。这就像一场高风险高收益的博弈,舍得放手,才能迎来下一次辉煌的契机。